
互聯網在進步,網絡炒作方式在升級。一些形而上學的老式炒作方式已經過時。在上面的基礎上巧妙改變,就會成為一種新的方式。營銷人員只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不斷學習、思考和創新,才能跟上前沿的步伐。
- 2021-04-22 14:19
原標題:網絡互助平臺為何迎來“關機潮”?擔憂讓互助變得很糟糕
喊著“一人有病,人人平分”口號的網絡互助,以門檻低、成本低、購買方便的特點吸引了眾多用戶,并在一段時間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。然而,最近許多網絡互助平臺相繼關閉。美團和水滴互助之后,悟空互助也發表聲明,4月30日正式關閉。
自從2011年逐漸崛起,然后迅速擴張,就急轉直下。為什么曾經火爆的網絡互助平臺迎來了“關機潮”?作為社會醫療保障的有效補充,網絡互助平臺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“因病返貧”、“因病致貧”等社會問題。但是,隨著互助規模的擴大,盈利模式不明確、成本分擔上升、平臺規則修改等問題也在出現。在金融監管環境更加嚴格的背景下,這些問題也預示著網絡互助平臺無人值守、野蠻成長的時代即將結束。
目前迫切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是,對于已經繳納分攤費用的用戶,目前已經宣布關閉的網絡互助平臺應該提出適當的補償或退款機制,讓用戶當初滿懷希望繳納的每一筆分攤費用都有彌補的空間,用戶的信任危機無法解除。畢竟很多用戶參與網絡互助的初衷是“我為大家”“大家為我”。他們的錢不能說沒有。
如果網絡互助平臺想走遠,
一方面,要從外部監管入手,促進網絡互助平臺的規范運行,避免監管真空的出現,完善配套法律法規。比如2020年發布的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》就明確將醫療互助納入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,這既是對網絡互助的肯定,也是對網絡互助的鞭策。
另一方面,對于網絡互助平臺本身,要實行嚴格的準入,不能通過誤導性虛假宣傳、承諾責任保證等方式欺騙用戶。,還要充分披露平臺上發生的每一個互助事件,加強對員工和用戶檢測的管理,確保操作規范、流程透明。
我們應該給標準化的、值得信賴的網絡互助平臺更多的善意和理解,因為他們遵守的是契約精神;必須質疑和值得反思的是,網絡互助平臺只是在通話和停止后,用一條信息提醒很多用戶,甚至單方面關閉。這些平臺的消失給用戶帶來的損失和傷害,不是一條短信提醒就能抹去的。
網絡互助更應該注重互信,遵守契約精神。沒有契約精神,網絡互助平臺就像沒有“質量保證”的產品?!耙蝗擞胁?,人人平分”呼吁互助,但真正給大眾的是契約精神的力量和大眾對契約的信心。網絡互助平臺對契約精神的輕微忽視,會給人一種不靠譜的印象,進而陷入不信任的境地。關閉網絡互助平臺的公告就像“不落地的靴子”。如果大部分用戶擔心自己投入的保護,互助的意義就變了。
網絡互助平臺只有繼續健康運行,彰顯契約精神,履行互助本質,才能解決公共事故,避免自身成為“事故”,不讓別人操心,不讓自己操心!
作者:王雨軒
編輯:劉偉
最新動態
相關資訊
